陳啟川先生一生熱愛運動。他平日最常做的運動是打獵和打高爾夫球,這兩種運動也由於他的倡導而在當時高雄的仕紳群中蔚成風氣。
早在慶應大學留學時,他已是學校鼎鼎大名的短跑健將,民國四十九年六月,初任市長時,他就為高雄市及南台灣體壇,推動了兩件大事。
民國四十九年,高雄市中心的中山公園內體育場因日久欠修,日晒雨淋,運動員無法專心練習,經勘察後,陳市長決定重建體育場,並在場中興建一鋼構之巨蛋體育館,兩項工程在五十年十月次第完工,提供給市民一個理想的運 動休閒場所。此後,高雄市田徑選手參加台灣省運動會及各種體育運動競技,迭獲佳績,受這個體育館的影響甚大。陳市長可謂提倡高雄運動風氣的先驅。
啟川先生自日本回台,已習得初步高爾夫球技,當時全台灣只有淡水一處具有一座標準18洞的高爾夫球場,啟川先生是當時極少數擁有台灣高爾夫俱樂部會員的本國人。在那個日治時代,高爾夫是官場和商場交際的最重要戶外休閒活動。他為了要把球打好,便經常北上向台灣高球之父陳 金獅請益基本動作和技巧,但當時的交通不如今日便捷,往返費時。於是就在高雄自家庭院,架設一座完善的高爾夫揮桿練習網,天天在家練習基本動作,場內鋪了真草皮,院子裡還有練習用的沙坑和果嶺,以加強他的短桿功夫。
因此,他的高爾夫球技愈來愈高超,曾是淡水高爾夫球場業餘選手無差點紀錄保持者。曾經贏得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昭和九年) 淡水高爾夫球場錦標賽冠軍,是當時唯一列名該球場榮譽的台灣人。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昭和十年)韓國皇裔李垠應日本政府邀請訪遊台灣,到了高雄,日本政府徵用啟川先生的轎車接送,李王知道後,問:「是打高爾夫球的陳啟川先生嗎?」
日治時期,南台灣一共有三座都是9個洞的高爾夫球場,一個在嘉義,一個在台南,一個在高雄壽山,壽山的這座是啟川先生任高雄州協議員(1931-1935)期間,號召一些南台灣愛好高爾夫球的商界人士籌建的,1935年完成啟用,啟川先生是壽山球場會員,但1938年爆發太平洋戰爭,壽山球場即成為軍事要塞,會館也變成指揮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全台灣的所有高爾夫球場都變成戰場或軍事要塞。
1945年,台灣光復,壽山球場已無法使用,迨至1960年,啟川先生競選高雄市長,共兩任八年。在市長任內,積極與外國城市締結姊 妹市關係,常有國際使節、美軍艦隊軍官、美軍顧問團等外賓到高雄市拜訪,他深知這些外賓和使節喜歡打高爾夫,也覺得以高爾夫代替飯局更有益於身心和拓展外交關係,但是大戰之後南台灣仍無一處高爾夫球場,當時全台灣也只有淡水一處由美軍顧問團管理的18洞淡水高爾夫球場,因此在1959年(民國48年),啟川先生向與陳家交誼至深的何應欽將軍和省政府主席周至柔將軍,提議在高雄起造一座高爾夫球場,以供官員與外賓交誼之所,也就是在這樣的理念之下,為南台灣高爾夫球場而鋪路。
在陳啟川市長多方奔走邀集當時南部政、經、軍事領袖人物商議後,終於在大貝湖畔(民國52年更名為澄清湖)覓得一大片屬於高雄工業給水廠的72甲土地,在考量這塊大貝湖觀光區預定地的外圍全都是亂葬區,且將來也不太可能發展起來,再加上省政府主席周至柔將軍的全力支持下,於是南台灣第一座大貝湖 高爾夫俱樂部於焉誕生,於1961年(民國50年)5月動土興建。前9洞在啟川先生任市長的第二年十月(民國50年)完成,民國五十四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擴建後9洞,當年光復節前夕,完成了南台灣唯一符合國際標準的18洞、72桿,長達7000碼的高雄高爾夫俱樂部,當時由何應欽將軍主持剪綵,省主席周至柔將軍主持開球典禮。
「如果沒有陳啟川,就不會有高雄高爾夫球場,如果沒有高雄高爾夫球場,南台灣高爾夫運動不會那麼早就動了起來。」這是魏玉珍女士在〈高雄高爾夫俱樂部創立始末〉這篇動人心弦文章的起首語。
其它介紹
資料來源:
周虎林《山高水長─陳啟川先生紀念集》,高雄,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民國八十四年。
魏玉珍《高雄高爾夫俱樂部50週年紀念特刊》,高雄,長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