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川先生傳略
陳啟川 先生
1899-1993
出身高雄仕紳陳中和家族。
經歷日本以及民國治理台灣的時期。
曾留學日本,喜好藝文,擅長體育,
並成為首位參加 「奧運會預選賽」
的台灣運動員。返台後,曾於日治時期
出任高雄州高雄市協議員。戰後參選
並連任高雄第四、五屆高雄市長。
家世背景及生平傳略
陳啟川先生誕生於西元1899年(清光緒25年、日本明治32年),是經營糖業、鹽業、米業起家的
高雄望族陳中和先生第六個兒子。
當時正值日本治理台灣初期,啟川先生在家庭教師的指導下,同時學習日文、漢文、武術。13歲即離台
前往就讀慶應義塾初中部,直到大學部,就學期間熱衷於田徑運動,曾多次代表參加日本全國田徑賽,
於短距、中距、接力賽跑、鉛球、鐵餅、標槍等項目,都曾拿下冠軍,並以打破日本400公尺接力
全國紀錄的成績,通過「比利時安特衛普奧運會預選資格賽」。
除了田徑運動外,啟川先生也於這段求學期間接觸攝影,加入學校社團,學習拍攝與沖洗技術,
為日後攝影的專業能力奠定基礎。多年後,啟川先生獲得日本台北總督府「台灣登錄寫真家」二回登錄,
為少數取得官方認證榮銜的台灣攝影家。
結束留學、返回台灣之後,啟川先生參與家族事業,於陳中和物產株式會社、烏樹林製鹽會社、
新興製糖等株式會社,先後擔任董事職務,並由商而政,擔任兩屆日治時期高雄市協議會議員。
二戰以後,國民政府來台,啟川先生曾陸續當選民選第四屆與第五屆高雄市長。
除了市政、家業以外,啟川先生對公共事務、公益事業皆長期關注。除捐獻土地、與台灣首位
醫學博士杜聰明教授共同創辦高雄醫學院(現高雄醫學大學),也於學校擔任數屆董事長,
實際協助校務推展。另如淡江大學、道明中學、辭修中學、韓僑學校等,也都曾接受啟川先生的支持。
此外,也捐助成立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長年投入藝文活動與教育事業。
西元1993年5月11日,啟川先生病逝,享年九十六歲。但其為高雄這個城市、以及家族後人帶來的影響,
仍繼續以各種形式傳遞下來。
目前,以啟川先生命名、啟川先生七子陳田圃先生擔任董事長的「財團法人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
仍持續支持以高雄為主的教育、藝文事業。長年贊助學校清寒獎學金、弱勢扶助團體、在地藝文場館和
文學推廣團隊,並主辦體育、攝影與繪畫比賽,將啟川先生樂善好施、回饋鄉里的精神延續下去,
期盼啟發更多從這裡出發、胸懷遠大的高雄子弟,為這塊土地,帶來活力和希望。
小事逸談
田徑成就
陳啟川先生留學日本期間,非常熱衷於田徑運動,加入學校「競走部」,
曾多次代表慶應義塾參加日本全國田徑賽,於短距、中距、接力賽跑、鉛球、鐵餅、標槍等項目,
都曾拿下冠軍,多次個人同場包辦4至6面金牌。此外,在跳遠、三級跳項目,也不時收穫獎牌。
1920年,啟川先生嘗試以標槍與400公尺接力挑戰進軍奧運,在400公尺接力項目,
甚至一度以打破日本全國紀錄的成績,通過「比利時安特衛普奧運會預選資格賽」,拿下金牌,
在報導中贏得「運動界明星(スポーツ界の花形)」的封號。
可惜因當時日本財政困乏、選手體制不健全等因素,日本僅派遣12名選手參加當屆奧運會田徑項目,
最終也未報名400公尺接力,啟川先生與奧運擦身而過,但當時的成績,已經是台灣最接近奧運的第一人。
運動建設
學生時期的陳啟川先生,在運動上展現國際殿堂等級的水準。
1950年初任市長,也繼續在推展運動上投注心力。
為了迎接第16屆省運會,啟川先生主持下的高雄市政府,在市中心的中山公園(現中央公園址),
重建漸趨老舊、不堪使用的體育場。全場歷時半年竣工,一躍成為當時最符合國際標準、
也是全台首座具備看台的綜合體育場。
此外,啟川先生主持下的市府也接續前任市長規畫,在體育場旁,續行建設完成一鋼結構的體育館,
這也是全台首座具備屋頂的「巨蛋」式體育館。當時的高雄市,因此一舉具備全台最先進的運動設施,
對於之後多年的運動員培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攝影品味
陳啟川先生於日本慶應義塾就學時,便加入學校社團,開啟對攝影藝術的愛好和研究。
返台後,啟川先生在攝影的愛好和技術上仍持續精進。1943年,其表現農忙時作物收成風景的作品《收割》,榮獲入選日治時代「台北總督府官房情報課」舉辦的「台灣登錄寫真家」,相當於取得了官方認證的創作榮譽
與名銜,並獲得能在管制狀態下自由攝影的權利。在攝影機具和技術尚不普及的年代,當時應徵人數仍
多達300餘人,共86名榮獲登錄,其中台籍本省人僅佔了21名。(啟川先生與其作品,曾獲二回登錄。)
不只是自己攝影創作,啟川先生也有心提倡攝影這項藝術。戰後的1960 年,啟川先生與蕭維孚、謝惠民、
童隆城、王修之四位私交好友,相約於大貝湖(現澄清湖),提議組織攝影學會,經多次開會籌備,
創立「高雄市攝影學會」,以台灣新聞畫報社為會址,啟川先生被推舉為第一任理事長。
這是高雄在地的第一個攝影學會,至今仍持續為推展高雄攝影藝術的發展及研究,投入相當大的心思。
市政奉獻
陳啟川先生自1960年6月至1968年6月間,擔任兩任、共八年民選市長,更是首位高雄市籍的高雄市長。
任內啟川先生不曾將薪俸帶回家,連同公家配給的米、油,全部分給需要的僚屬。不住官舍,
不坐官家轎車。不易報銷的公帳,常自掏腰包支付,當時議員稱他為「賠本市長」。
施政上,啟川先生爭取在高雄港設立全國第一座加工出口工業區,創造就業機會,使高雄日益壯大。
並在首次議會施政報告時,決定撥出五千坪土地廉售給無土地、住宅的市民,緩解居住問題。
此後,又率先成立國民住宅委員會,興建國宅、辦理土地重畫;另也分期興建勞工住宅六千多戶、
以及市府員工宿舍。同時,改善交通與衛生、興建新型屠宰場、自來水24小時供水、
開啟愛河長期疏濬工程規畫等,為高雄市民的居住環境現代化,帶來顯著影響。
其中最令市民印象深刻的,應是仁義街的開闢計畫。現今的仁義街直接將市長當時的住家
(中山路與五福路交叉路口西南側)一分為二,市府同仁曾提議改變規畫、繞過該處,
但在啟川先生堅持秉公辦理下,仁義街仍穿過陳府宅邸,將完整的房舍分為兩半,
從此陳家九十餘的太夫人從房間移往廳舍,必須穿越馬路才能到達。
教育興學
因為早年在日本慶應義塾受教的經驗,陳啟川先生相當注重教育,
期盼台灣、尤其南部能有更好的教育環境。
1954年,甫辭台大醫學院院長之職、也是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先生,亟思另創一所醫事學校,
積極覓地建校。在北部多方嘗試未獲回應,便南下探詢。由於理念相近,啟川先生慷慨捐贈出近十二甲
方正土地,並協助奔走協調地方財團捐助(如唐榮公司捐助建築用鋼鐵、台灣水泥捐助水泥等),
順利成立第一所由台灣人自辦的醫學院。
而後擔任市長期間,啟川先生也規畫廣設學校,以一區一校為目標,解決國民義務教育學校不足、
以及學子跨區奔波的問題。任內更大力爭取,將當時的女子師範學校,升格改制為省立高雄師範學院
(現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同時也照顧外僑需求,設立韓僑學校。
除此之外,啟川先生也先後擔任淡江文理學院(現淡江大學)、辭修高中、道明中學等校董事。
至今,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也仍持續贊助包括高雄中學、高雄女中、高師大附中等多所在地學校
的清寒獎學金。
處世哲學
陳啟川先生學成返台之後,投入家族產業經管,並於戰後將南和興產公司轉型為現代化土地資產管理公司,廣泛於全台投資企業與銀行,如彰化銀行、高雄市中小企銀、中國化學、台灣水泥等。
參與主持這麼多企業,啟川先生一向秉持共榮共利的「分享」理念。曾這樣向家人舉例,「假設你有十甲果園,如果不請別人幫忙採收,大部分只能眼睜睜任其腐爛;如果你僱工採收、支付工資,他也未必盡心盡力,
完全合你的意。但如果你和他約定,他每摘採兩籃,就由主人挑選留下一籃,另一籃做為他的工資,
那麼他一定會認真採,而且不會做手腳,兩籃都會是好水果。表面上看來,好像第三種方法主人付出最多,其實,他的收穫也最多。如果這樣請了一百人,就有一百個高興做事的工作夥伴了。」
在政商各界、體壇與杏壇之間忙碌工作,啟川先生待人接物也有柔軟的想法。他擅打高爾夫球,
與家族晚輩球敘,他說,「打高爾夫球有兩種人,一種是展示球技的,一種是藉球交友的。
第一種人以輸贏為目的,好像是在和輸贏打球。」但他打球時,總是控制球和對方不要相距太遠,
兩人才能邊打邊聊,輸贏也常在一、二桿之間,十八洞走下來,彼此瞭解增加,友誼也更堅固了。